JJJ中文网
JJJ中文网 > 大明镇海王 > 第1511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11章

 

这就好比是以前西南土司的问题,土司就是一方土皇帝,是不是闹一闹以此向大明朝廷这边要好处。

当时,大明在交趾这边统治,比起西南土司来还要更严重,因为这里的士族门阀比土司的力量还要更加强大。

另外一个主要还是汉人太少,西南地区好歹还有很多的汉人,所以土司尽管反复无常,但是大明还是能够有力去镇压。

交趾这里的汉人少,大明朝廷除非是长期驻军,否则是根本无力镇压本地的这些叛乱的,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统治这里的兴趣了。

正所谓得其地不足以供养,得其民不足以使令,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。

此外,文化上的差异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,虽然大明对这里的影响非常大,这里使用的文字也是汉字,但读书识字的人太少了,自然不足以像中原地区一样,形成文化上的认同。

吸取了这些教训,刘晋在扫荡交趾的时候,自然是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。

首先就是沉重的打击交趾本地的士族门阀,不仅仅出动大明军队清理这些士族门阀,同时还派遣了朝鲜、倭国武士团扫荡,狠狠的打击了本土的这些士族门阀势力。

没有了这些士族门阀,就等于是没有了领头羊,剩下的普通老百姓,根本就翻不起什么风浪,随便给点税赋上的甜头,有吃有喝就足以让他们接受大明的统治。

其次就是委派流官,整个南洋几省,所有的官员都是从大明委派过来的流官,甚至于连官府的衙役、差役等等当中都有大量退伍的大明士兵来充当。

尽管一开始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难题,但因为是委派的流官,断绝了本土这些人掌握权力的机会和可能,统治就更加的稳固。

接着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上的同化和融合,和西域、河中地区一样,大明在这里也是全面推行汉家文化,全面推行大明化的政策。

要求所有人必须改汉姓取汉名,学习大明官话,学习大明文字,行大明礼仪,过大明节日,尊孔孟之道。

在这方面,最重要的就是从小孩子的教育开始抓起,建立学校,招收本土的学生,向他们关注儒家文化、孔孟之道、忠君爱国之道以及宣扬身为大明人的优越等等。

强制要求这些本地人的孩子上学,正是出于此,目的是为了推行汉家文化,促进民族的融合,巩固大明对这里的统治。

军事和制度上再牢固的统治,也不如文化和民族上的融合,只有拥有共同的文化,语言和文字,纵然是将来大明衰弱了,这里依然将会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到时候即便是大明人不说什么,这些接受了先进优秀汉家文化教育的本土人,他们自己都会以大明人为自豪,以汉家文化的传承者自豪,成为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关于这一点,在后世已经不止一次次的证明了这一点,文化上的认同和融合才最强的融合和同化手段。

阮大不明白这其中的深意,他只是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,他只知道自从大明皇帝统治他们之后,他们的日子确实是好过了很多。

税收低了,粮食多了,如果勤奋一些的话,还可以汉人开办的作坊、工厂、种植园里面做事,收入也相当可以,日子比以前要舒服多了。

对于这样的底层来百姓来,谁当皇帝并不重要,是大明人也好,还是他们本地的人也好,谁能够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。

南洋的奴隶

南洋布政使司丹河府的一处大型种植园内,种植园主赵明脸上洋溢着笑容,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。

今年南洋省这里同样也是风调雨顺,赵明家里面种植的一千亩甘蔗迎来了大丰收,看着眼前这片庞大的甘蔗园,他的脑海中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了。

“大家好好干,等收完了甘蔗,我给你们放几天假,让你们好好休息、休息。”

赵明骑着马行走在自己的种植园中,看着正在甘蔗园里面忙碌的奴隶,他也是大声的说道。

南洋省和交趾省有很大的不同,南洋省这里的人口主要是从大明本土移民出来的移民,本地的土著数量非常的稀少。

但南洋省还有另外一个庞大的人口,未纳入大明人口统计范围的人口,那就是南洋省大大小小种植园当中数量庞大的奴隶。

这些奴隶的数量非常庞大,随便一个种植园都有几十、上百个奴隶,有些大型的种植园甚至于有上千的奴隶。

这些奴隶的人口数量多达百万,遍布整个南洋省的各处,为种植园主种植甘蔗、水稻等等。

不过奴隶就是奴隶,并不能计算如大明的人口之中,他们的地位和家里面的牲畜差不多,算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,地位连南洋这里的土著都比不上。

“谢谢老爷,谢谢老爷~”

奴隶们一听,顿时就连连致谢。

尽管是奴隶,但是在南洋这里,只要肯老老实实的干活,一般来说,奴隶主对他们都不会太差,饭随便吃,还是白米饭,青菜萝卜之类的有的是,偶尔还有海鱼吃,种植园内养殖的鸡鸭鹅等等,逢年过节也是有他们的份。

南洋这里,别的什么可能不是很多,但是这大米还是多到吃不完的,每一个种植园当中都会有一片田地用来种植水稻,一年三熟之下,大米是吃不完的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