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JJ中文网
JJJ中文网 > 重生北魏末年 > 第470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70章

 

汉军能济什么事。

整个东魏,也只有高敖曹能让高欢高看一眼,没道理你西魏的汉军就如猛虎下山。

高澄却明白,邙山之战,西魏鲜卑精锐被几乎打光后,就是靠着吸纳汉军入伍,最终在北周手上,完成了北方统一。

但他并没有劝说高欢大肆招收汉军,士卒并非越多越好,高欢、高澄都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。

况且有二十万并州胡再加三万五千人的京畿军,任凭宇文泰再怎么暴兵,依旧是东魏一方占据兵力优势。

乱世走到如今的僵持阶段,早就不是登高振臂一呼,带着一群才放下锄头的农夫,便能称作军队。

譬如张亮手上两万盐兵,那都是争夺盐场时常械斗的悍勇性子,可要把他们变成合格的军队,高澄依旧要将他们交给娄昭操训,再由张亮带去辽西拉练。

不过以高澄猜测,关西新募四万汉军,应该是用来守卫南线的洛州、蓝田关以及中线的西潼关,借此将原本驻防这些地区的老兵腾出来,主动寻求战机。

宇文泰绝不可能坚壁清野,固守长安,毕竟他拖不起。

高家父子就未来西征各项安排与人员调度,再次相互交流意见,直至天色将黑,两人才从书房里走了出来。

高欢命人将高洋与其余诸子唤来,虽然不甚重视这些儿子们,但该有的考校,却还是少不了。

他并非临时起意,如今诸子年岁渐长,哪怕高澄执意不用高洋,再过几年高浚、高淹等人也该任事了,是时候该对诸子的能力有个大致了解,作为一名父亲,至少还是希望这些对高澄没有威胁的庶子们能有一番作为,不至于人人都被当猪养。

等高洋等人齐至,高欢命人搬出一箩筐被揉作一团的乱麻,教他们解开。

其余诸子急得抓耳挠腮,总是理不通顺,唯有高洋抽出侍卫的腰刀,一刀将乱麻斩成两段。

高澄全程冷言旁观,高欢对自己这个嫡长子的能力最是清楚,自然无需再做考校。

‘这便是快刀斩乱麻的由来。’

高澄心中暗道,他微微眯着眼打量着自己二弟,心道;

‘他难道还未死心,想着要在父亲面前一展其才,从而绕开我,获得任用。’

高洋不苟言笑的模样让人看不出喜怒,腰刀已经归还侍卫,诸弟吃惊地望着他,心中大感惊异。

这些年高洋不再装蠢扮傻,但依旧是沉默寡言的形象,少有在人前显露智慧。

高欢也没想干净利落的一刀,轻易化解了他的难题。

可偏偏这么一个聪慧的儿子,却被高澄视作心腹大患,若能使他们兄弟同心,那该有多好。

但作为一名父亲,该夸的时候,贺六浑也不吝对高洋的举动予以盛赞。

却听高洋谦虚道:

“孩儿自小愚钝,幸得大兄教诲,方有今日智慧。”

高澄闻言侧目,站在高洋的立场仔细思量后才想到原因。

这些举动无非是为了其子高殷,而希望与高澄缓和关系。

但高澄自认高洋所显露的智慧与自己无关,他只不过是逼着对方阅读道德书籍而已。

“洋弟内秀,孩儿又怎敢居功。”

高澄淡淡一句话,让高洋脸色一白,却又听他继续说道:

“不过父王出题考校,依澄看,诸弟之中唯洋弟所为,最合心意,不知父王将要如何赏赐?”

秋收

高澄神色坦然,丝毫不见嫉恨之意,他并非不能容人的性子。

所谓快刀斩乱麻,也不过是少年人的小聪明,又如何及得上自己这些年的成就。

这一点,高欢心知肚明,稍作思量后,只是赏赐了高洋绢布,并未授予他任何职务。

不过高洋本就不寄希望于因此得用,他太清楚自己与大哥在父亲心中分量的轻重,之所以展露智慧只能说是出于一个被轻视的儿子,希望父亲能明白自己并非庸才,仅此而已。

至于是否会招致高澄猜忌,前些年装蠢扮傻,不还是被那位好大哥一语道破,当年高澄就将道理与他说明白了,自己的猜忌与高洋能力无关,只是因他嫡次子的身份。

高洋不怕高澄,这些年来他已经看清了自己兄长的为人,这人猜忌心是重了点,但他好名声,不到退无可退的地步,不会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。

至于方才推功于高澄,说是他教导有方,以此示好,不过是为了儿子高殷,他不想将来高殷与自己一般被当成猪来养,故而希望能缓和与高澄的关系。

高氏诸子纷纷告退,高洋刻意走慢了点,等到高澄出来,靠了过去轻声与他说起自己对高殷将来的担忧。

高澄凝视高洋许久,突然展颜笑道:

“你做得很好,我不是说你今日推功于我,而是如实与我说出心中所想,你且放心,殷儿是我的侄儿,我又怎会亏待了他,往后你可时常让殷儿往渤海王府走动。”

高澄防的是高洋,他不会如原主一般,在高欢死后,提拔对自己地位最具法理威胁的高洋身居尚书令、中书监、京畿大都督的高位,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魏二把手。

只要高洋不能上位,高殷就不具备威胁,高澄也不介意适当表现伯父的温情。

高洋听后,心中长舒一口气,自己这位大哥心思诡秘难测,但到底还是个守信的人,于是15岁的高洋生平第一次真心实意的向高澄躬行一礼,才离开渤海王府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