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JJ中文网
JJJ中文网 > 重生北魏末年 > 第363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3章

 

高澄没有应允,但也不可能真让一个将死之人,依旧为大魏贡献最后一丝火苗。

他保留源子恭南荆州刺史的同时,也让人将他送回洛阳与家人团聚。

同时因大将军府司马张亮组建盐兵有功,派他前往安昌城行南荆州州事,也算是为以后镇守南荆州做铺垫。

张亮勤奋干练,忠信可靠,要说缺点,贪财确实不假,但也拎得清轻重。

历史上,能被原主委以都督二豫、扬、颍等八州军事之权。

在军事上,并非一无所知,否则高澄也不会派他募兵。

如今将张亮放往梁魏边境锻炼,正是时候。

与荆州刺史侯景、东荆州刺史侯渊、豫州刺史尧雄、广州刺史高敖曹几人合力,看住陈庆之,守卫梁魏西线不成问题。

需要高澄解决的不只是南荆州刺史,他也早就选好了光州刺史的候补。

光州地处青州以东,位于山东半岛上,原刺史也是上了六十岁,身子眼睁着垮了下来。

那刺史的名字很有意思,却在高澄这儿讨不了好。

他名叫高湛,字子澄。

六十三岁的老高湛,高子澄也是出自渤海高氏,人家来历比高欢、高澄父子、高隆之等人正经不了许多。

父亲高肇是宣武帝元恪的舅父,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,权倾朝野,这样的权臣没有自己的根基,元恪一死,即遭宗室清算。

高肇虽自称渤海高氏,但却明明白白是高句丽族。

不过渤海高氏本就是个大染缸,各种族属都有,谁都能跳进来洗个澡。

将来接替高湛的人选,高澄属意幕府长史温子昇。

腹地用文,边地用武是这一时期高澄任官的主要标准。

温子昇出使南梁后,先后历任主薄、长史,也算自己人。

关于递补人选,若无空降,高澄计划由张师齐出任长史、邢邵出任主薄、而幕府司马一职,早在张亮去职,高澄就已经去信渤海,征调封隆之之子,封子绘入幕。

封子绘18岁就跟随父亲封隆之迎接高欢东出,往信都建义。

尽管历事早,资历深,但升迁速度无论如何也比不得后来人,尤其是高澄那一帮子核心幕僚。

那群人中,朝官且不提,单说刺史就有了相州杨愔、青州赵彦深、兖州崔季舒,候补的还有南荆州张亮、光州温子昇。

而封子绘去年才由平阳太守,迁渤海太守。

要不怎么说人人都想往中央挤。

巡视河北的时候,高澄曾与渤海太守封子绘有过一番交谈。

十八岁就跟随其父参与信都建义,胆识自不必说,对于他的才能更是赏识。

封子绘受任晋州平阳太守时,请开晋州北界新路,并主持这一工程,旬月而就,自此征兵运粮,军士无乏。

历史上,在邙山之战、与对南陈的战争中都有亮眼表现。

高澄与他一番交谈,也有了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。

这是一个颇具长远眼光的人才,有胆略,更能抚民。

小高王对这样的人才,向来都是爱之深切。

而远在渤海的封子绘实际上已经接到了高澄的征召文书。

一条通天梯摆在自己面前,封子绘没有丝毫的犹豫。

原属晋阳调派的他很清楚在高澄与高欢手下谋事的区别。

过去高欢坐拥河东、河北,高澄镇守河南,虽说高欢有更多的职位安插心腹,但聚拢在他周围的人也不是高澄麾下所能比拟。

于是凭封子绘的资历与能力,也只被授予太守一职。

反观高澄,过去虽只有河南,但他身边缺了人手,一但能力与忠诚能够得到他的信任,立即就能外放。

到了去年,高欢将河北交由高澄,高澄并未对河北地方镇守有太多变动,只是让杨愔补了段荣的缺。

就是因为他自己手下的心腹,除去朝官以外,连个河南都填不满,否则六十三岁的高湛如何能够久镇光州。

封子绘就是看准这个时机,通过父亲封隆之,请由晋州平阳,调任冀州渤海。

争不过那群鲜卑元从,那就往高澄身边开辟新赛道。

盘算招纳

与封子绘抱有相同看法的不止他一人,张纂就是其中之一。

晋阳有三座重要府衙,相国府(大丞相府)、行台、中外府。

分别对应高欢,相国(大丞相)、大行台、都督中外诸军事三重身份。

中外府从事中郎张纂正是晋阳三府幕僚之一。

张纂,字徽纂,北魏旧都代郡平城人(山西大同),最早归属尔朱荣麾下,尔朱兆受命都督一职统军,张纂担任其都督长史辅佐。

尔朱兆与高欢亲密期,张纂数度出使,因而与高欢结识。

前文提过,尔朱兆退回秀容以后,麾下幕僚除张亮以外,尽皆与高氏在私底下有过联络。

树倒猢狲散,高欢对这群猢狲殊为不喜,几乎都被闲置。

作为尔朱兆麾下核心幕僚的张纂却不在此列。

原因倒也简单,韩陵之战前他就投了高欢。

广阿之战后,尔朱兆退兵,留张纂协助相州刺史刘诞守邺城。

高欢趁尔朱氏势力暂时退出河北,围邺城数月,掘地道以陷城墙,张纂就此投入高氏阵营,担任丞相府参军事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